第(2/3)页 父母官、父母官。 可谓是传统官场的风气。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。 可是随着识字率的提升,还用这一套方式,带来的就是危害。 古代贵族当权的时候,靠着封地和权力,把老百姓半强迫半吸引,与自身融为一体。 到了地主阶级的时候,靠着土地和政治优待,同样半强迫半吸引老百姓与自身融为一体。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举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名下,是他们自己主动的,因为这样能为他们带来利益,免除徭役和税赋。 读书人觉得自己这是善待百姓,自己又能得利,还能获得老家的好名声。 所以明朝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。 因为官府不能为老百姓争取利益,更不愿意低下身子去为老百姓讲道理,说服老百姓们,既然如此,话语权自然被乡绅们控制住。 虽在说服老百姓的效率,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,可朱高炽仍然坚持前者。 民可使道之,而不可使智之;民可道也,而不可强也。 这才是生产力发展下,真正应该做的事情。 否则养那么多非农人口做什么呢。 在朱高炽的引导下,一年多的时间,大量的官吏下去地方,告诉百姓们道理。 “移民交趾的百姓,可以获得军籍,成为军户,在交趾施行大片井制度。” “什么是大片井制度?” “就是你们不远处,二十几里外的卫所改革的事情,他们不是家家分田一百亩么,这就是大片井制度。” 从省府府衙分配各地的吏员。 穿着新公服,骑着骡子,下乡走访各村,宣讲移民的好处。 “如今当军户的条件高,普通人想要改籍很难,当军户的好处,不用我来说了吧。” 吏员笑呵呵的说道。 三十几岁的吏员,身上充满了力气,好生生一条大汉。 “你当过兵?” 有老百姓好奇的问道。 “嗯。” “当兵待遇好,不过训练也苦,还要读书识字才行,不然考核通不过,我就是在军中读书,退伍后参加考核,最后当了吏员,端起了朝廷的饭碗。” 地方官府人手不够,大量的巡检丁差也成为了宣讲员。 百姓们露出羡慕的眼神。 在一家几个儿子的背景下,更有北平的军户,有的一家十几个儿子,让一个儿子去当兵,许多军户是极力支持的。 同样。 军户子弟也愿意去当兵。 当兵退伍后,可以获得分配工作,哪怕回去家乡,自己的继承权也是优先地位,或者加入移民,得到更多的优待等等。 好的政策,必定对老百姓是有利的。 可好的政策,执行下去的过程中,往往让老百姓反对,因为老百姓不信任。 这就需要引导和说服工作。 在沟通的过程中,双方达成了约定,才能有效避免政策的变形。 否则一道政令就可以强迫老百姓,带来的其他隐患,危害更是巨大无比。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。 吏员的增加,让地方上开始了新的变化。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以外的地区,还在保持传统的地方面貌,毕竟大明目前的国力有限,只能先改变北平和应天府,以点带面。 “从北平和应天府一带,鼓动了十二万口,两万三千余户百姓,移民前往交趾。”解缙为难的说道。 北平和应天府本身是最繁华的所在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