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不过呢。 大明的财政收入也更是涨幅惊人,商业税的扩张,粮票的稳定,利用各家粮票银行,以粮票的收税方式,达到了惊人的效果。 更有粮食控制在大明手中,钱和粮,大明如今都不缺,如何花出去才是让人头疼的事情。 从淳化新城区离开,已经接近傍晚。 专车直接通过铁道进入京城,最后换乘四轮马车,进入了文华殿,淳化新城到文华殿,两父子在路上的时间,只用了半个时辰。 “为了保证工业化发展啊。” 听到父亲的询问,朱高炽一口回应道。 人口大国从农业国进入工业国是很难的,历史上西方文明最先进的法国,在工业化的道路上,反而是最落后的。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。 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美国的铁产量,分别是六百六十万吨、八十六万吨、一百五十六万吨、一百六十六万吨。 而十四世纪,法国的人口是西方的三分之一,文化和经济更是西方的第一。 到了十九世纪,却成为了垫底的存在。 为什么? 人口多,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也多,无法为机器取代人力提供更多的利润。 技术的变革,前提是市场的需求。 人力比机器便宜,市场当然选择人力。 江淮地区有一段时间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工价格越来越高,是有机会推动机器代替人力的。 明朝后期先进的技术,例如苏钢,这项工艺证明江淮地区对钢铁产量有了大的需求。 而炼钢又需要大量的煤矿和生铁,预示着背后的有条巨大的产业链,可见已经有了工业革命的苗头。 但是随着北方的农业破产,外来人口的冲击,造就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,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。 朱高炽解释了一番。 什么意思呢。 他要保证工人们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,以及推动工业化发展,不让廉价劳动力冲击这些行业,并且大力推动机器。 以行政手段来干预,就是他做出的应对,保证中国模式的大发展。 “是不是有些不公平?”朱棣不太满意。 “先富带动后富。” 朱高炽同样的无奈,事务的发展,总需要一个过程,过程注定了有先后。 这就是现实。 西方国家的发展,漫长的工业发展生涯时期,那就不是中国模式,而是要残酷百倍万倍的模式。 “只有尽快的实现工业化第一阶段的落幕,通过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手腕,让所有人吃上红利。” 朱棣很快找到了朱元璋,向父亲做出了解释。 “就怕有些人,忘记了这个承诺。”朱元璋喃喃道。 “父皇。” 朱棣轻轻的说道:“我相信我们大明,一定会办到的。” 朱元璋怕自己活不到那一天。 他就是百姓出身,虽然有自己的欲望,但的确还是记挂百姓的,在他眼里,官员很难有好东西,对百姓最大伤害的就是官。 所以他这辈子都对官员盯的紧紧的。 朱棣用力点了头。 他还活着,自己的儿子还活着,三代人的接力,必定会完成这个承诺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