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三章 大明一定会办到的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朱棣忍不住想笑。

    当年在北平的时候,儿子搞出的许多动作他也看不懂,常常以为儿子年纪小,疏漏了一二。

    本想要指点,结果反被讲了一通大道理。

    人啊。

    跟别人讲大道理的时候会很舒爽,不过当被别人向自己讲大道理的时候,就不太愉悦了。

    何况对方还是自己的儿子。

    至于自己的老子,这位可是最喜欢向别人讲大道理的。

    后来遇到了自己的孙子,每每被孙子讲大道理,次数多了,朱元璋才习惯了去亲自跑工地。

    被孙子讲大道理的滋味,更不好受,不服输的老人,选择自己去亲自实践。

    为什么要来看上海县。

    因为上海县的税赋,去年一年达到惊人的数字,两父子都想要来看看。

    这个小小的县城,为何能有如此大的财源。

    朱元璋望着巨大的上海县码头,感受着其中的威力,内心满是复杂和气馁。

    “唉。”

    “父皇为何叹气?”

    朱棣上前一步,小声的关心问道。

    “咱向来自负自己的眼光,没想到如今看来,有许多是错的。”朱元璋感叹。

    许多方面,朱元璋的确眼光有局限性。

    可几百年的发展,不能根据发展过程而调整,就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责任。

    大明有不少的政策的确是错误的。

    例如内阁。

    内阁是先进的政治产物,虽然不是近代西方的内阁,但的确属于进步的体系。

    只是内阁的人选有问题。

    理应从从地方上有过主政经验的官员中挑选,而不是从朝廷中挑选。

    从朝廷中挑选,的确能更好的处理全国关系,可没有地方上主政的经验,就是很大的短板。

    像张居正这种,能主动离开朝廷,放弃快速升迁的捷径,游历地方学习治理经验的人是稀缺的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居正的运气,离开了朝廷后,还有机会回到朝廷。

    所以大明幸亏有张居正,而大明也只出了一个张居正。

    朱棣不知道如何宽慰。

    顺着说还是反着说?

    最后两父子乘坐专车离开上海县码头,从淳化新城区下站,浏览了一番新城区。

    粮票银行总部大楼、工业计划部、经济调控部、基本建设部、技术发展部、科技部、军户经济合作社……

    一栋大厦里,墙壁外挂着十几个大招牌。

    建造大厦,合用大厦,已经成为了风气,不光是诸多部门,更是诸多民间商行的选择。

    “那军户经济合作社的牌子,怎么被摘下来了?”朱元璋忍不住问道。

    新的内阁阁员杨溥,刚刚从北平调来京城的新人,连忙解释道:“军户经济合作社是过渡性产物,如今条件已经成熟,职能将会被五军都督府,以及各级卫所衙门吸收。”

    朱棣有种岁月的流逝感。

    军户经济合作社,是儿子最早创办的组织,没想到才进入第九个年头,竟然就要取缔了。

    五军都督府的职能扩大化了,更多的偏向军户的管理,不再插手军队。

    原来各级卫所的职能也改变了,从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与服务者,虽然还没有达成这一步,但是在往这方方向进行。

    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们,调入到各级卫所衙门中,就是补充的新鲜血液,带去新的管理模式。

    精兵简政。

    朱棣想起了儿子的言论。

    所谓的精兵简政,并没有减少财政人员,可的确在淘汰一些职能重复的衙门和机构。

    但是呢。

    吃财政饭的吏员,差员们的人数,大大的增加了,国家在下层的管理增加了,开支更是翻了数倍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