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一章 “开挂”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人们是用常识来理解,并发展蒸汽机技术。

    例如气密性。

    在后世的科学发达情况下,许多的技术已经让人无法用常识来推导技术。

    但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,蒸汽机的气密性问题,人们就是想出了“加盖子”的办法。

    这个思路,就来自于原始认知的想法。

    普通人能用自身的逻辑来理解。

    例如在人们想要飞行的时候,想到了学鸟类一样安插翅膀,任何人都能理解。

    但是飞行技术越来月发达,越来越深奥,逐渐就超出了人们的逻辑认知。

    在经济自然发展理论之上的,更深奥的中国模式,自然就不是普通人的逻辑能理解的。

    所以在前十年,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唱衰中国,提出中国经济崩溃论。

    提出大量的西方经济发展的例子和理论,来举例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如何不对不对,仿佛下一步就会印证他们的说法。

    整整十年。

    国外国内有很大的声音,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。

    直到这个理论,变成了*****。

    说明了什么?

    这个模式的成功。

    并且威力之巨大,让人们感到了害怕。

    发展了数百年的国家,占据了世界上大片的土地,全方位优势的情况下,在中国模式发展进入第十一个年头,他们感到了害怕。

    这个模式有多厉害?

    不是自己说厉害才叫厉害,而是别人说厉害才叫厉害。

    别人害怕了。

    厉害不厉害?

    朱高炽要说服这些人,让他们不要用原始逻辑来理解自己提出的方式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你们有许多人心中想的是宝钞,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,五百万元的粮票,不会全部流入市场,而是下沉到基建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我要说成立一家集团,而不是公司呢。”

    公司这个词,很早出现了这个概念。

    最早出自孔子《大同》中《列词传》:“公者,数人之财,司者,运转之意。”

    庄子说:“积弊而为高,合小而为大,合并而为公之道,是谓‘公司’。”

    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,即公司是聚多人之财、共同运作之意。

    朱高炽最后解释道:“因为这个集团,就是用来兜底发行的粮票的。”

    集资,开发,卖出,获利。

    这是自然经济理论。

    发行,开发,使用,生产力增加。

    这是社会资源分配理论。

    当年唱衰中国经济发展,正是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者看不到中国模式利润所在。

    当然,事情道理没有这么简单,不是朱高炽向十几位高层管理者说的这么简陋。

    但是朱高炽要的是执行。

    这些人能贯彻他的理论就行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。

    朱高炽要在大明“开挂”了。

    在后世西方经济学者眼中,中国模式的确是“作弊”的,他们国家学不来,只能硬着头皮抵抗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