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大明很文明,并没有胡乱杀人。 战俘们每日两顿饭,早上一顿干,中午一顿稀,晚上不吃饭,要睡觉也不干活了,还吃什么饭呢,他们天亮的时分起来干活,太阳落山归营。 俘虏营区里严格的执行军事化管理。 从辽东地区调来的阉工管事们,有发达的管理经验,为当地俘虏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看到这些阉工管事,俘虏们瑟瑟发抖,生怕自己步入后尘。 辽东以违背道德为由,下令禁止高丽的阉工贸易,不过呢因为阉工的利益,高丽还有一些商行仍在从事,只是规模和体量已经大幅度减少。 戴红袖子的是阉工管事,戴白袖子的是俘虏工,戴蓝袖子的是战俘营监军,营区里一目了然。 整个撒马尔罕地区,有二十余万的战俘。 早上,战俘们吃完了手抓饭,只有阉工管事和监军们使用筷子,战俘们并不觉得受到侮辱,他们本来日常就用手吃饭和擦屁股,左手做什么,右手做什么,都有明确的习惯。 倭国的监工们有单独的桌子,桌子上不光有米饭,还有咸肉干等美食,一边美美的吃饭,一边鄙视的看着战俘们,言论里认为这些人是未开化的猴子们。 上午的时候。 各营的俘虏营按照大明工局的安排,有的修建城池,有的修建房屋,有的去栽种树木,有的挖井,有的去铺路,有的去开荒,有的去挖沟渠,还有去湖泊上建造堰堤的。 还有采石头的,采矿的等苦活。 为了供应二十余万战俘的吃喝,亦力把里行省都要为撒马尔罕供应粮食,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不过考虑金州模式的便利性,撒马尔罕仍然坚持了这种方案。 这些干活的流程,阉工管事们太熟悉了,他们比大明人都要有经验,知道如何控制奴隶们。 五年的时光下来。 撒马尔罕都城大变样。 城中的各街各坊井然有序,因为原料的稀缺,城里并没有建造太多的楼房,反而用粘土和石头建筑了更多的土房子。 有些富裕的百姓,特别是内地迁移来的人家,他们耗费不少的前从内地采买了白漆,在墙壁上刷了一层,让自家的房子看起来更整洁。 为自家房屋的墙壁刷漆,成为了当地上流人士的标志。 “每户人家几百亩土地,靠着奴隶工的基建,以及本地雇工补充生产力,迁移来的百姓们,日子过得并不比内地的百姓要差,只不过不如内地的繁华。” “臣已经向朝廷上疏,希望朝廷大力支持撒马尔罕的文体业的建设,例如戏剧院,歌剧院等,建筑设施容易,缺的是人。” 七省总督胡广恭敬的站在朱棣身前,汇报撒马尔罕的成果。 西域的歌舞在唐朝是出了名的。 可那是唐朝时期。 如今是大明。 大明之前,西域早就衰败下去,连西域都是如此,更不提中亚西部的地区。 朱棣点点头。 他来的作用,最大的效果,是促进了西部七省和内地的融合,这是他作为皇帝的优势,其余才是平叛。 那些不愿意接受王化的部落。 既然抗拒文明,在朱棣的眼里就是野蛮人,既然是野蛮人,那就不要讲文明了。 长子的那一套太慢了。 朱棣喜欢干净利落。 看了眼火真,朱棣拍了拍对方的肩膀。 “你小子,学坏了哈。” 朱棣大笑道。 听到张辅说的火真推倒车轮的故事,朱棣哭笑不得。 一旁的火真腼腆的低着头,一脸的不好意思,像个孩子犯了错似的,更当年在北平一模一样,让朱棣越发的感慨起来。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