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。 能跟随帖木儿身边的都是精锐的精锐,同样,正因为他们的精锐,见惯了一切,所以并不会对奇迹抱有希望。 如果世间真有奇迹。 那么无数在他们的屠刀下死不瞑目的人们,早就应该等到奇迹了。 最后。 帖木儿被丢下。 他的身上已经长蛆,而帖木儿仍然活着。 清醒的时候,他看着伤口里涌动的蛆虫,帖木儿恶心的想要吐,可是他吐不出来,他也动不了,就这么犹如行尸走肉的一般,缓缓的等待死亡。 但是帖木儿是个极其坚韧的人。 他努力的爬,爬到了河边,喝了一口水,这条本来被他当做后手的大河,却成为了他的天堑。 望河兴叹。 他觉得自己能爬回去,可是他无法渡河。 “小孩。” “帮帮我。” “我会报答你的,等你长大了,你会是天下第一勇士。” 那两名小孩又来了。 他们听不懂帖木儿说什么,甚至不在意猎物的死活,他们翻找帖木儿身上的一切。 那些离去的骑兵们,并没有搜刮帖木儿。 两名孩子从帖木儿身上找到了他的刀,他的弓矢。 看着两名孩子把自己的宝石丢到地上,帖木儿的嘴角动了动,想要告诉两名孩子,这才是最值钱的东西,可惜刚才简短的几句话,已经耗尽了帖木儿的力气。 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孩子离开,帖木儿的眼神也暗淡了下来。 一代大汗帖木儿。 自从战败后仿佛蒸发了一样,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。 大明找不到。 帖木儿汗国也找不到。 大明的军队已经渡河,并且运送来了大炮。 随着大炮的抵达,攻城的战争开始。 从陈格来到突厥斯单等地,大明的火炮摧毁了对方的城墙,诸多的首领们带领自己的土兵们发起了冲锋,连帖木儿都已经战败,他们得到了最大的胜利。 每个人都勇猛无比。 反观守军人人士气低落,没有战斗心。 一日一城。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从布哈拉到马鹿,也就是后世乌兹别克第三大城到土库曼斯坦境内,也是中亚土库曼斯坦马雷省的一个绿洲城市,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。 全部换上了大明的旗帜。 此时大军又分出了三路,一路沿着阿姆河往北,收复玉龙杰赤地区,原花刺子模国的旧都城;一路往西北方向招降纳叛;还有一路往南收复各地。 帖木儿的两个儿子。 三子因为残疾没有跟随帖木儿出征,幼子因为留在后方,也就是马什哈德地区,并没有遭受危险。 老大和老二已经死了。 老三残疾。 帖木儿希望的继承者是老四沙哈鲁。 不过老三年龄大,未受伤残疾以前,也多次带领过大军,在军中的老部下威望不弱。 现在帖木儿死活不知。 接下来是立新的大汗还是如何行事,马什哈德内部也议论纷纷。 外有强敌,内有忧患。 老三坚持立新的大汗,老四坚持等父汗回来。 原因倒是简单。 老三的实力强,如果立新的大汗,他支持自己的儿子。 老四虽然被帖木儿喜爱,可毕竟没有名分,现在立大汗,对他的处境很不利。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。 于是老三米兰沙发动了政变,带领军队入了王庭,直接杀死了老四沙哈鲁,这位原本历史上帖木儿倾向的继承者,也就是帖木儿汗国第四任苏丹。 帖木儿的长孙不服气,在赫拉特同样自立为汗。 这位原本帖木儿汗国第二任苏丹,他的父亲虽然早亡,可是军中的实力同样雄厚,不过因为自身才能不足,很快失败被废。 简而言之。 历史上帖木儿死后,他的儿孙们各自争夺汗位,仍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,犹如汉末时期,最强大的势力袁绍死亡后,他的儿子们同样不顾外敌的存在,自相残杀起来。 反观大明。 明军和各部首领们收复了各地。 整个花刺子模地区纳入了大明的范围,北边的钦察之地,金帐汗国也派了使者来朝拜大明,奉大明为宗主国,力求双方的和平。 朱棣考虑当下的形势,同意了金帐汗国所请。 北边最大的边患稳定,花刺子模地区的首领们,越发的不能反抗,加上各部的首领们,大明在花刺子模的统治,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达成。 “米兰沙退走了?” 朱棣确认道。 “是的。” “此人发动了政变,拿下了马什哈德,然后带领军队和人口往西迁移。” “此人还是有些魄力的,学了几分帖木儿的本事。” 朱棣点了点头。 此人的做法才是正确的。 大明现在需要消化地方,就算空白势力的马什哈德,大明也没有力气去收复,实在是补给线已经达到了极致,不光是粮草遇到了问题,军火也供应不来。 既然明军的脚步跟不上,朱棣决定分给跟随大明打仗的首领们。 既犒赏了他们,又扩大了大明的势力范围,还解决了利益分配的问题。 永乐二年五月。 布哈拉城。 废墟上新建立的营地,朱棣召见了各方的首领。 设撒马尔罕都司。 下设塔什干卫,布哈拉卫,巴里黑卫,布哈拉卫四大卫城,又设十大宣抚司。 再设玉龙杰赤宣慰司、马什哈德宣慰司。 形成一都司两宣慰司。 地方上由首领,流官并治,五大城则由大明直控的中亚格局。 两年来跟随明军打仗的部落,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,根据战功和影响力的划分,得到了他们各自该得的利益,人人皆大欢喜。 各宣慰使和宣抚使。 最先要做的是建设大明的驿站系统,各部要保持道路的通畅,为大明的政令提供基础设施。 考虑各地的贫瘠,目前并没有施行高额征税。 先以稳为主。 捷报传回国内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