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零五章 极度的痛苦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打着大明的旗帜。

    驼队有十几名士兵保护,还有杨忠正使,两名通译,一名文书,合计不到二十人。

    从京城出发的时候,还是夏天,靠近撒马尔罕的地区,已经到了冬天,使团少了一个人,文书病了,只能留在了当地,嘱托当地人照顾,并送了一些物资。

    至于最后还能不能在国内团聚,一切就看天意。

    还没有出发的时候,众人已经被明确告知,这趟路途很危险,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。

    “我们是大明宗国所来的使团,奉主国皇帝的命令,前来见藩国帖木儿汗,贵地应当给予一应补给,不得违背宗藩国规矩。”

    根据舆图上的认知,他们已经抵达了哈思罕的君主之辖境内。

    不过眼前的城池叫什么,他们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城池很小。

    说是城池,其实就是个寨子。

    人们好奇的看着杨忠一行人,通译上前沟通,结果语言并不通,最后靠着手势,加上猜测,才进行了初步的沟通。

    寨子当然没有提供补给,杨忠拿着金银和对方交换粮食。

    使团还有粮食,可一直没有动,当初应急储备。

    经过了询问,他们得知此地已经离撒马尔罕城不远了,大概还有上百里路。

    上百里路。

    杨忠内心苦笑。

    一行人在陌生的土地上,靠着大明的旗帜,以及帖木儿汗的名头,倒也算是有惊无险,还在阿姆河一带,遇到了尼古苔里和赫匝来两个部落。

    这两个部落先后皆自称救过帖木儿一命。

    “帖木儿受过伤,是个跛子,所以人们称他为帖木儿忽。”

    “帖木儿脑袋很大。”

    “从小就是严肃的人,不喜欢欢乐,讨厌矫饰的人,喜欢直接,不学无术,却又喜欢和读书人打交道。”

    “他小时候家里很穷,还因为偷羊被人打伤,差点让他的手残废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能顺利的长大,并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和部落的人们交流后,杨忠不得不感慨,先民所言: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    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

    可谓是这些枭雄的写照。

    虽然不赞成帖木儿的屠戮之道,可能有如此的成就,却也无法忽视此人从小的经历,岂不是和圣人一样的人物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圣人有天命加身。

    却不像帖木儿遭受了身体的伤残。

    终于。

    洪武三十五年春。

    杨忠一行人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都城。

    此时。

    他们才得知,帖木儿和他的儿子们,正在极西的地方与敌人作战,都城的官员把他们留了下来,并且派人去通知大汗。

    一来一去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。

    在这段时间里,杨忠和许多人关系不错,并且能随口说一些当地的话。

    如此的才能,获得了人们的称赞。

    帖木儿让人带回的口信,送大明的使团去他那里。

    于是杨忠和都城的人告别。

    在士兵们的护送下,一路万里之遥。

    越往西走。

    杨忠脸上的神情,逐渐的慎重起来。

    千里无人烟,万里无鸡鸣。

    白骨露于野。

    一座座城池化为了残垣断壁,没有人收拾后事,士兵们不敢靠近,害怕染上疾病,催促使团不要逗留,赶紧离开。

    越是繁华的地区,被摧毁的越严重,彻底失去了生机。

    反倒是那些贫瘠的地区,竟然保留了一些元气,看得见人们在重新恢复生产,以养活自己。

    他们发现了大明的旗帜无动于衷。

    看到帖木儿士兵的旗帜,也面不改色,不躲也不上前。

    生死已经不能影响他们的心情。

    他们开始了一种精神上的麻木,这片土地上,极度的痛苦,让百姓们选择追求极度的心里安慰,原本有的一种社会模式,突然间大为兴盛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