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二章 既然堵不住就彻底放开:大明的人口起飞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是年龄上做了限制。

    社学仍然由民间自行筹办,为孩童们启蒙,到了六岁入学的年龄,就可以进入各县的县学。

    然后十二岁的时候要进行毕业考试,考试合格后,才能升入府学或者州学。

    通过三年的府学或者州学,成绩优异者,获得学校的推荐,就能进入京城国子监和北平国子监的面试和考试,通过了就是国子监的国子。

    等于把原来直接发给读书人的各项优待,留给了学校,资源的转换,保证了县学的秩序。

    那么成绩不合格的,又或者原来大龄的读书人,要么加入社会生产,要么回到老家,要么自费去私学。

    其实也是原来的考核。

    府学和州学读书的读书人,也需要考试的,不合格者会被革出去,但是现在多了一条,限制了年龄。

    府学和州学的毕业生们,在社会上实践三年,然后可以参加省府的吏员公考,需要有三家良家人的担保,自身也无犯罪记录,公考通过后,分到各衙门成为吏员。

    而京城国子监和北平国子监的国子们,他们毕业后,经过三年的社会实践,然后有资格参加京城的科举。

    科举通过后,留在六部观政,成为储备官员,再经过考核,最后分到各地做辅官。

    辅官政考通过,由吏部推选,开始从各县做起,根据政考结果获得上中下三级评价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。

    这些国子监生们,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,只需要保持不出错,是未来的县官。

    吏员也可以参加科举。

    不过吏员需要六年以上的工作经历,工作表现良好,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。

    十二岁县学毕业,十五岁府学州学毕业,社会工作三年就是十八岁,参加公考,七年工作经验,也就是二十五岁。

    最顺利的情况下,二十五岁科举通过,在六部观政一年,分到各地担任辅官三年,经过礼部推选,最快在二十九岁成为县主官。

    那么国子监。

    十九岁顺利结业的话,三年的社会实践,科举通过六部观政一年,然后一样的流程,最快在二十六岁成为县主官。

    最新内阁的选拔标准之一,必须有担任地方主官的经验。

    结合大明当下模式,发展出来的新的一套用人制度,主要是加重了对治理地方经验的看重。

    县官不再是科举名次落后学子的“流放地”,而是成为了大明朝政重臣的培养池。

    国子监生们穿着的学士服,就是最好的阶层表现。

    火车上的乘客们,对他们非常的客气。

    七名国子监生回到了北平。

    他们努力的保持沉稳,克制内心的张扬,越发显得内敛,在酒楼吃了一顿饭后,各自分了一所学校去调研。

    国子监培养的大学生们,可以内向,但是在社会的活动中,如何与各色各样的人们打交道,完成自己的课题,也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    周承志并不着急,他先是回了一趟家,和母亲与弟弟妹妹们吃了一顿家饭。

    这几年里,他又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,一家有六口人,还有接来的祖母,加上家里的三名女佣,也就是十口人了。

    还有父亲的几名兄弟,不算姑姨,不知不觉间,他们原先周家祖父祖母加上三个儿子五口人。

    三代人下来,已经成为了三十好几口的家族。

    父亲只有四个子女是少的。

    大伯有八个子女,二伯也有七个子女,四叔比父亲还要年轻,也有五个子女。

    突然间。

    周承志理解了导师的课题,为何导师会不顾社会伦理提出限制人口的观点。

    当叔伯们的儿子们长大后,同样会成家,继续和长辈们一样的繁衍子女。

    军户的大片井制度,只需要一代人成长起来,立刻会进入土地破产,户均变回十亩以内。

    北平工人子弟学校。

    周承志看着自己的母校,忍不住露出了笑容,得知周承志的拜访,他当初的老师,痛快的为他大开方便之门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