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此人祖上为安南上将军,他自己曾经打败过占婆国,为安南立下不世之功,后来对于黎季犛把控朝廷不满,意欲刺杀,结果失败身亡。” 陈渴真此人,因为带领军队打败占婆国的入侵,一举击杀占婆国国王,加上忠义形象,受到后世安南人民立祠尊崇。 “难怪。” 杨渤没有生气,反而笑道:“说明陈渴真此人爱戴手下,所以哪怕他死了,他的手下还要为他卖命。” “唉。” 他的朋友叹了口气。 耕读耕读。 根基都没了,还耕什么耕,读什么读。 历史的必然。 科举兴起的时候,世家的最后一搏,导致了唐朝的败亡,每一次的文明进步,必然伴生着血流成河。 大明的后期,读书人终于获得了胜利,皇权限制在了京城。 可惜。 他们迎来的不是新文明,而是黑暗时期,头上不再是皇权,而是奴隶主,直接扭断了读书人的腰杆。 同样。 杨渤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。 他仿佛想到了什么,气愤的站了起来,他的好友莫名的看着他。 穿着一身的长衫,杨渤来回踱步。 终于,他定步,回头望向好友,仿佛看着皇帝。 “你皇权不是靠着武力威逼么,天下却是我们官员在治理,如此的独夫,天下岂是怕之。” 大明后期的新文化思想,其中大骂皇帝的言论,并不是突然形成的,而是逐步的发展起来。 只是有些人成为了张居正与海瑞,还有些人成为了徐阶与张四维。 其实呢。 国家不停的发展,张居正也好,徐阶也好,中华文明仍然能强盛,只不过快慢的问题。 犹如英国的殖民扩张。 同样满是贪腐和私欲,买官卖官的行为,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举世皆知。 唯独怕的是不发展。 当成为了被殖民者,或者被征服者,就会不发展,反而会退步。 那么。 利用外部势力来打压国内,想要以此得到自己的利益,带来的就是更大的灾难。 犹如明末。 东林党和楚党各党之争,导致辽东“将相”不和,内部充满对抗,甚至到了一定要让对方打败仗的地步。 最后一败涂地,天启小皇帝无奈放出了太监,结果被太监打败的东林党又选择撂挑子,放任地方糜烂。 同样。 此时。 朱高炽派出的锦衣卫来到广西桂林,城中的杨渤稳坐在家,笑呵呵的看着锦衣卫,没有丝毫的抵抗,乖乖的跟随去京城。 不过一颗头颅而已,快哉!快哉! 这种人很好理解。 后世有人宁愿在岛国饿死,没有一个人伸手帮助她,反而遭到周围人的鄙视,她还是认为岛国是世外桃源,仍然不忘记骂几句自己的国家,并且用最恶毒的诅咒,祝愿核弹消灭自己国家的所有人。 仇恨让他们丧失了理智。 而所谓的仇恨更是莫名其妙。 就如这杨渤,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人,大明的正经官员,家里财富丰厚,却宁愿死也要拉下大明一把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