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新老华族,万众一心,奋力抵抗,三次打退元朝入侵者,保住了中华文明最后的一片净土。 来之前的忐忑消失的干干净净,结交了许多的朋友,出身大户之家,这些人张口闭口中国,让杨渤非常的高兴。 当杨渤返回的时候,大批的安南官员送行,为他们准备了好几辆大车,上面装满了礼品,并派了安南的士兵护送。 回到广西后,杨渤才得知高阳郡王患病卧床,此时,因为朱高煦的病情,人们都顾不上其他。 加上已经是年关,所以杨渤没有去京城,直到开春后,朝廷派来了大夫,还有来了解广西,安南情况的官员。 布政司的左布政使杨镛出面,告知有人出使过安南,随后杨渤被请了过来。 杨渤把他在安南打听到的,以及见到的情况详细的告知,那官员确认后,连忙把消息送回了京城。 金州的大夫们,围绕高阳郡王的病情,产生了激烈的争执。 “是湿热痢,理应治以清肠化湿,调气和血,用芍药汤缓治。”一名大夫说道。 “不对。” “高阳郡王所患乃疫毒痢,应以清热解毒,凉血除积,加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,以急症应对。” 金州的医学突飞猛进,在传统的病症上,细分了多种的类型。 只是技术和仪器的局限性,虽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议。 光一个痢疾,分为了六大种类,其中细节更不提。 本来朱高炽想要的把乱七八糟的药方,以及滥竽充数的药方全部剔除出去,只保留有效果的。 可科学的发展如何是一帆风顺的呢。 的确。 大量药效低下,以及无效,甚至其反效果的药方被剔除了出去,可医药的药方不但没有减少,倒是因为医学的发展,分出了更多的细节,导致药方总量竟然微微上涨。 这个时期,谁也说服不了谁,以结局来论成果,也有很多僵局。 谁也不能说药到病除,更不敢说每个患者都能治好,其中到底什么发挥了效果等等,都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。 总之。 几名金州来的大夫,争吵了两日,眼看着朱高煦不行了,终于有人妥协,达成了用药的一致。 …… 京城。 这里与北平的气候不一样,开春后,天气已经不像北方那么寒冷,可以在室外活动。 北方肯定是比南方冷的。 北方的冷,是冻死人的程度,之所以后世有南方更冷的言论,是因为南方室内没有暖气。 文华殿。 朱高炽听取铁道工程部大掌柜徐宁的汇报,还有其他部门的几名优秀管事。 “北平,保定府,开封府,武昌府,长沙府,衡州府,永州府,桂林府,全线通车。” 徐宁激动的说道。 朱高炽一脸欣喜,多少年了。 铁道工程从无到有,全国建造铁道工程的工人规模,也达到了六十万。 用了八年的时间,修通了第一条大明南北通车的铁道,全程四千五百里。 理论上最快的速度,从北平到广西桂林,只需要六天的时间。 当然现实是不可能的。 沿途停靠、调度、补给等,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,从广西桂林到京城,需要从长沙转向,由江西抵达浙江,然后北上京城。 “幸亏有皇太孙殿下的鼎力支持,否则大明的铁道,如何会修建的这么快。” 快吗? 听到徐宁的说法,朱高炽倒是不觉得快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