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随着这里的交谈,人们越来越多的围了过来。 火车上就是如此,没什么变化。 一直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兴起,才改变了这种风俗习气。 “工业可以啊,发展工业,把更多的人口吸入到工业中,种地的人少了,就可以分到更多的田了。” 读书人的说法,并没有说服车厢里面的人们。 因为他们没有见过。 就好像说天上是没有神仙的,因为人们没有见过,他们无法理解天上为何没有神仙。 ‘黄先生’插话了。 “陈先生去浙江教书?” “是的,每个省府要办学校,北平抽掉了许多人,我被分去了浙江。”读书人笑道。 说起了教书育人,读书人来了兴致。 他一脸的崇拜。 “我们的先民啊,每代都在发展,例如声韵的发展,数学的发展,都是有脉络可循的。” “最初的先民,他们不知道世间无数的‘草’有什么作用,哪些可以吃,哪些不能吃,哪些产量高价值高,哪些产量低价值低。” “所以夏商周的先民们,他们尝百草,到了秦汉三国,分出了百谷,然后隋唐的先民们定出了五谷,到了宋朝的先民,奠定了南稻北麦杂粮轮作的农业根基。” “犹如天文,每代的天文都在发展,并且越来越精确,从年差一月到年差十日,到我大明,已经是年差一个日。” “我们大明的年历不准了?”人们不可置信的说道。 “技术报上已经说了,我们大明的年历年差一日。”读书人笑道:“不过既然发现了错误,很快就有更准确的年历了。”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,他就知道万历时期的新历提前两百年问世了,误差减少为年差一个时辰。 这个历法,丝毫不差的出现在十六世纪末,西方新制定的西历中。 有人解释是传教士在大明发明出来的。 那么换个角度想,西方本土的历法能力,不如区区几名传教士,需要他们万里之遥来到大明,然后发明出新历法。 历法的准确,能代表数学,天文学,航海学,运用技术等等综合文明水平的高度。 中国的历法变化,每个时期的改进,都有大量的文字记载,包括天文观测记录的详细数据。 正因为有大量的文字记载,经历过了时间长河的洗刷,仍然有部分记载保存到后世。 而西方一直使用的上千年前的历法。 例如利玛窦离开欧洲时,欧洲的天文学处于“两无”阶段:一无天文台,二无天文观测数据。 来到了大明,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厉害的天文学家。 而西方同时期新历法的出现,一下子就有了巨大的突破,没有任何的详细记录,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过程,只有结果。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。 你不去占领,别人就会去占领。 例如。 后世的言论是汉人乃元朝以后才有的观念,再未来可能就是没有汉人这个说法,只不过是拼凑到一起的罢了。 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的。 前者的说法,在后世的数十年前,当时的人们同样也会无比震惊。 又例如最开始的初期。 人们的共识是晚晴误我中华。 最后不知不觉间,变成了中华文明必然的结果。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。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懂得自然懂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