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六章 方孝孺定应天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行人离开了文华殿,出了皇城。

    “圣人的身体到底如何?”

    方孝孺直言问道。

    京城最大的问题,就是圣人的态度,方孝孺知道自己手段的阻力在哪里。

    只要圣人不出手,他就不怕北平。

    “开春后,我和太医有过接触,对方悄悄告诉我,可能就这一两年了。”

    听到想要的答案,方孝孺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接下来,绝对不能给燕世子消化北方诸省的机会,我们还是有优势的。”

    “北方诸省,无论是省府还是地方,我们都要发动起来,不让这些地方被燕世子消化。”

    “圣旨说的很清楚,燕世子只是主动军事改革,而不是由他控制各地。”

    皇城。

    北平的奏疏。

    “炽儿希望获得南京的漆树。”

    朱棣无法擅自决定,于是请示朱元璋。

    “这漆树是咱种起来的,几十年来刚刚可以使用了,就已经被人惦记上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好笑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深谋远虑,在这件事上的布局,令人敬佩不已,管中窥豹,可知父皇的英明神武。”

    朱棣真心说道。

    父皇有发展造船业的规划,为此布局了几十年,提起在南京种下大量的漆树。

    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。

    京城成活的大量漆数,保证了造船业的需求。

    “给他吧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对于京城民间的舆论,老四怎么看呀?”

    朱元璋好奇的问道。

    这就是不杀人的结果。

    不杀人。

    别人自然要拼尽全力的反抗,带来的就是无边无际的争议和对抗,什么事情也做不了。

    “先看看吧。”朱棣一脸的平静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。

    有句话说的是没错的。

    当天下人都反对的时候,那么这件事就是错的。

    北平的改制能不能成功,朱棣并不会因为朱高炽的原因,就会放手支持。

    “儿子在北平支持炽儿,因为当初的工业化的确为北平带来了发展,为百姓和军户们带去了利益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他有了更多的布局,只要能为百姓和军户们带去利益,自然反对者会越越来越少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“你们父子常说效率,在这件事上可看不到效率。”

    “儿子今年来处理国政,最大的感触就是治国如烹小鲜,各方面都要考虑。”

    “说的不错。”

    中气十足的朱元璋很高兴。

    终于在老四身上看到了老大的风范,没有浪费这么久的全力培养。

    光能打仗可不行。

    大明不缺能打仗的将领。

    恢复安宁三十年的大明,天下人希望的已经是富庶,而不只是安宁了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