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自己人虽然好用,可培养起来的人才,并无法急速的补充地方势力的空白。 郭家的影响力还是要继续利用。 不只是郭家,那些归顺的各地官员和将领,同样需要挑选一番后用起来。 北平官员都不够。 当初颜钝的逃离,带动了北平官员的逃离风波,现在北平留下的官员,不少人都是身兼数职。 的确有大量更忠心的工人阶级,但是术有专攻,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带兵打仗。 官员和武将中挑选出来的人才,更能保障事务的顺利进行。 如何把这些地区快速的吸纳自身,为自身提供动力,那么许多人不但不能动,反而还有大用。 徐氏见朱高炽有这方面的认知,心中也松了口气。 见过了母亲,朱高炽离开了王宫。 在自己的世子府。 葛诚,姚广孝,老狐狸申逵,张杰,墨麟等官员,以及陈亨,房宽等将领。 各站一边,殿内气氛庄重,颇有燕王在时的景象。 朱高炽坐上台阶的案几后。 望着台下的“人才济济”,朱高炽的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,心中难免有些得意。 北平的发展,不管数据上如何的增加,结果仍然还是要靠打仗来体现。 只有能打仗,打胜仗,打大胜仗,才是本质的考验,通关了一切问题就消失。 包括老狐狸申逵。 这家伙终于舍得露面,也不再称病不出门,这都是打胜仗带来的好处。 “葛诚,陈亨,袁容。” 朱高炽点名。 “辽东数十万军民,要尽快整合起来,最重要的是粮食,绝不容许饿死一个军民。” “不但要尽快成立三营新军出来,还要保障辽东地方两个月后的夏收。” 说到这里,朱高炽忍不住感叹。 “北平有今日之宽松,虽然颜钝跑了,但是我不否认颜钝的功劳,布政司在北平开垦出的两百万亩良田,算得上首功。” 北平这些年的农业发展当然不止布政司,但布政司实打实的两百万亩良田,的确改变了北平需要南方供应粮食的局面,并且有了大量的积余。 房宽不愿意了。 首功必然是军方的。 “粮食最重要,但是军队借助铁道系统,原来十万兵需要百万民夫供应,现在基本上没有动用民夫。” 粮食和物资的运输,主要靠着铁道运营集团的工作人员们加班加点。 否则靠着传统的运输方式,北平就算田亩增加了,也供应不起两地开战,更不可能接应辽东数十万军民两个月。 “今日之胜,是各方齐心合力的结果,北平以后还需要同僚们继续齐心合力。” 葛诚站出来主动说道,避免了无谓的争执。 现在还不到谈功劳的时候。 “夏收在即,关乎粮食的安危,决不可受损,辽东之事必然狠狠震慑了朝廷。” “朝廷准备的大军恐怕不会轻易北上,这就给了我们机会,前番闪击拿下太原,如今需要靠铁道线稳打稳扎,改为吸收成果。” 姚广孝在应天府吃了大苦头,已经上了黑名单,老和尚彻底下了狠心。 “北平有铁道之利,精兵之利,军备之利,而南北商贸又未受阻,时间多拖一日,我北平更得一利。” “趁这两个月,山西太原和辽东,加上原来的新军,整合出二十万新军,到时候北境夏收也已入库,我们则进退自如,立于不败之地。” 姚广孝的建议获得了认可。 新军的战斗力厉害是厉害,但是对后勤的需求也大幅上升,只有配合铁道才能如虎添翼, 为什么首要拿下太原,因为山西没有修建南北铁道,只修建了东西铁道。 在山西境内打仗,运输的问题还能解决,可如果南下作战,离铁道线越远,不但需要大量的民夫,更需要耗费几何倍上升的物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