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工资发的是粮票。 无论工人领多少工资,他一家人吃的粮食是固定的。 多少的工资,可以用来购买无限的商品,唯独粮食,人的胃只有这么大,放开了肚子吃也是有限的。 百姓也是如此。 他种地再多的粮食,他吃的也是有限的。 种粮食的剩余,只能通过粮站获得粮票,用粮票向市场买商品,而商品则是无限的。 最大的限制就是生产效率。 机器生产。 机器生产机器。 信息化。 智能化。 …… 每个时代的技术发展,都是为了最快的提升产生效率,增加工业生产无限的“上限”。 这就是美国为何一直视中国为威胁的原因,社会模式太作弊了,他自身又学不来。 需要知道美国建立了美元霸权,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结算。 他还建立众多组织,有许多的经济盟友,军事盟友。 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属于垄断地位,可让他最担忧的,不是中国的军事实力,而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手段。 这也是中国一定要坚守粮食红线的原因。 不光是关乎百姓口粮,更是关乎工业发展的根基。 各地建立粮站,成为了中华重工当下最重要的任务,而朱高炽把北平交付给了母亲。 “儿子要去一趟大宁。” 徐氏很久未在公共场合露面,自从朱棣去了应天府,徐氏一直很担心。 “你父王在应天府可好?” “根据派去的人回禀,父王在应天府没有受到刁难,行动上也很自由。” “只是毕竟不在北平,父王掌权多年,一朝失去权利,心里恐怕还是很落寞的。” 朱高炽平静的说道。 徐氏幽叹。 “我们这等人家,与寻常人家不同,可是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。” 徐氏有这个认知,朱高炽并不意外。 高门大户出身有优势也有劣势,小门小户出身也有优势和劣势,事物的两面性就是如此。 在如今的形势下,徐氏能稳得住,对朱高炽就是最大的支持。 北平交给别人,朱高炽是不放心的。 相信朱棣当年也不太放心,每次朱棣离开北平时,都会让徐氏代管内外事。 朱高炽相信徐氏的手腕。 “无论局势怎么变,打铁需要自身硬,只要我们不倒,父王在应天府就不会有危险。” 徐氏没有多言。 儿子的手段,她不会过多干预,只会给予支持。 就像当年。 长子要立业,徐氏同样没有阻碍。 这是位才情优秀的母亲。 “此次我想带上二弟。” “他能帮上你?” “二弟长大了,打虎亲兄弟,我打算让他留在大宁,帮助王府在大宁稳固局面。” 现在是创业阶段。 亲兄弟远远比外人值得信任。 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,但不能当做普通案例来对待,不然就是钻牛角尖。 “你们父亲不在家中,现在你是家中长子,一切你来安排吧。”徐氏直接说道。 朱高炽很满意。 他叫来朱高煦和朱高燧。 朱高煦已经十七岁了,虚岁十八,长的很壮,孔武有力,多年来习文习武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