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底部采用水密舱技术,也是宋朝的船只技术。” 朱高炽时不时的点头。 水密舱技术是中国古代独有的。 船底分为一个个单独舱室,无论船底何处漏水,只要封闭所处位置的水密舱,就阻止了海水灌入其余舱室。 这项技术的要求很高,其中之一的气密性就是绕不过的问题,密性不高则挡不住水。 这项宋朝成熟的技术,在元朝时由马可波罗介绍回西方。 但是受限于当时西方的技术水平,这项技术一直没有实际运用,要在十八世纪末,十九世纪初才被西方研究了出来。 英国的水密舱技术发明者本瑟姆,1795年在他的论文里写到,“这是中国人的” 像他这样诚实的人并不多,毕竟这会极大打击他的成果,仿制者的名头和首先发明者的名头,孰轻孰重人人皆知。 “只不过蒸汽机上船,会带来一些缺点,比如影响船只的载货量。”技术人员提醒道。 “在动率方面比较起来,还是划算的。”朱高炽指出关键。 长途海运需要借助风力。 但是风不可控,这是海运最艰难的原因,导致一年运输一趟是常态,海船需要在码头长期等待风期,经常一等就是两三个月。 有了蒸汽机补充动力就彻底不同了。 长途海运的动力限制消失。 “有没有军事图纸?”朱高炽关心的问道。 “有。” 一名技术人员掏出新的图纸。 “船身的炮窗,保留了船后部,前部和中部取消,船首和船尾各在甲板上安装火炮数门。” 既然有了蒸汽机船,朱高炽必定要火力为王,那些传统的海上战术都要被淘汰。 如何保障火力?那就是北平的工业化发展。 一艘蒸汽机船只原本涉及高达数十门,如今取消了一半,保留为后半部船身两边各八门。 船首三门,船尾一门。 合计二十门。 这艘蒸汽机船,光一艘上使用的火炮数量,就超过了传统的步军,价值可见有多昂贵。 不是农业社会能承担的起的。 就算买了也无法维持长期的维护和训练。 但是朱高炽认为是值得的。 古代动辄大小战船数百艘,上千艘,浪费了多少人力,需要多少后勤,这等于是浪费效率。 现在一艘船抵得百船,从效率上就提升了百倍不止。 只要十艘这样的船,整片海域无敌手。 跑的比别人快,火活力比别人远,威力比别人大,再多的船也不过是活靶子而已。 “如果你们决定使用这些图纸方案,你们就去做吧,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,希望你们积累更多的技术,为下一次的技术更替做准备。” 朱高炽批复了金州船政的方案。 标志新式战舰的制造,进入了实际的制造过程。 “明年的今天,我希望最少有三艘新式战舰下水。”朱高炽大手一挥,“要人给人,要物资给物资,全力以赴的解决目标。” “是。” 几名技术管事保证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