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二章 中华重工的蓄力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买技术报的花销,是百姓一个月的开销,他们肯定是无法理解的,而对于陈德言这种人,他觉得值。

    因为买技术报的钱,对他而言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而在北平。

    因为当地发行,所以技术报的价格很便宜,不少工人家庭也会购买,这是社会财富的体现。

    今日。

    陈德言把以前看过的技术报,又拿出来看了一遍,打发日常的无聊时间。

    心中一动,想起了一篇古代绘图的书籍。

    他返回书房,找到了这本书,认真翻阅后,结合书本上的内容,在自己的想法上,写了一篇新的关于绘图技术的文章。

    正准备寄给北平技术报时,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服的人,敲响了他家的大门。

    家中老仆引了进来,几人落座后,一番寒暄,陈德言才知道了二人的来意。

    原来技术报要拆分了。

    “技术报的篇幅太多,而且刊登的内容,也偏离了技术报的名字,所以经过上级商议,最终决定拆分技术报。”

    陈德言很好奇。

    “这等事,为何还需要专门来通知老夫?”

    两名工作人员连忙笑道。

    “陈老先生可不是普通人,您在我们技术报递稿了好几篇技术文章,是我们技术报的名人,所以专门来登门告知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个解释,陈德言非常的高兴。

    虽然对他带来不了什么利益,而且技术报的稿费,也没有放在他的眼中。

    但是这份技术报对自己的尊重,说明了自己的才能被人看重,这才是他忍不住兴奋的原因。

    古人多数比较淳朴,因为时代的原因。

    陈德言很认真的解释,“老夫递交的那些稿子,虽然出自老夫之手,其实许多是借鉴古籍,算是借花献佛,不算老夫的真本事。”

    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奇怪。

    自从技术报创办以来,别的内容的文章不提,只专业技术的文章,向来是不缺的。

    特别随着技术报的名气越来越大,投稿的人变得更多,无数的技术文稿出现。

    仿佛大爆炸一样,炸出了好多的东西。

    不过作为技术报的工作人员,他们接触了很多投稿人,以及审稿虽然他们没有参与,但是毕竟属于一个报社,互相之间有交流。

    技术报有个看法。

    现在的时代,是最容易出名的。

    因为无数的古代技术,只需要翻新,加上自己的注解,局部的改进,就能出成果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什么时候终结呢。

    可能把以往和现有的技术,全部翻找出来后,大概就不会这么容易了。

    当然,在这个背景下,也会出现一些新的,以往没有的技术。

    比如工厂扩大后,诞生的各种需求,工匠们为了解决这些需求,就要想出别的办法。

    这些办法大多数是新的技术。

    前一类是工业革命前,主流的技术推动力量,后一类则是工业革命时期后,诞生的新的技术推动力量,代表之一如工匠出身的瓦特。

    两名技术报的工作人员,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,与陈德言之间,具备良好的沟通基础。

    “陈老先生谦虚了,先民的成果是耀眼的,而陈老先生在先民的成果上推陈出新,同样是耀眼的。”

    另外一人附和道:“正是因为有陈老先生这样的人,才让技术得到不停的发展,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,是对社会有功的人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