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可目前的北平局势越演越烈,他已经感觉到自己无法调和,一场更大的风波,已经在酝酿之中。 这种明明感受到,却无力化解的无力感,令朱棣非常的烦躁。 以至于葛诚和金忠等人,也不敢随意的说话,面色严肃,王宫的气氛凝固。 “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” 朱棣纳闷的问道。 明明北平的形势越来越好,可迎面而来的却是更多的麻烦,更可怕的是,这些麻烦在朱棣看来,却没有丝毫的办法应对,仿佛只能等冲突发生。 因为权利。 不过这些聪明才智,说话不会这么直接,他们好用更详细和高情深的话,来回答王爷的疑问。 “中华重工的体量,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,因此带动起来的效应,绝对不是小打小闹般。” 中华重工的发展,金忠是出过力的,比葛诚参与的要多许多,因此金忠有更清晰的看法。 而最博学的余逢辰,却说不出个一二。 “中华重工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。”葛诚跟着补充道。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意义巨大。 朱棣沉思。 有些矛盾,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想的话,的确更加的清晰明了,许多想不通的地方,一下子就茅塞顿开。 “圣人曾经下诏天下,说:““朕”治理天下,务必要使农民尽心尽力地耕田种地,士人真诚地修习仁义道德,商人努力从事商业贸易,工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。之所以如此,是想让他们都能各安其生。”” 葛诚向南方拱了拱手。 “我朝建立之初,社会残破,户籍散乱,此时朝廷的工作的重点是使流移各地的大量百姓安顿下来,重新纳入官府户籍,所以官府在大力鼓励垦荒的同时,也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户口统计,编制了相应的册籍,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,社会经济稳定下来了。” “在乡里的根基是里甲制度,在城里的根基是厢坊制度,应付官府的各种征求,追征各户应缴的钱粮,也要解决纠纷,督促生产,维护治安。” “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的体系下,已经破坏了官府治理地方的政治基础。”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,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官府的根本权利,被中华重工侵占了。 当年中华重工规模小,才数千人,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形成了默契。 可几年发展下来,哪怕反应再慢的官府,也要正视这个问题了,幸亏是在北平,如果是在陕西,这个矛盾早就爆发。 权利之争,向来是激烈的。 葛诚多年来担任长史府左长史,习惯从大方向入手来思考问题,他身旁的金忠,起于微末,习惯从实际出发。 “对这些变化,其实小王爷是有准备的,例如支持官府垦田,利用铁道支持地方驿站系统等。” “不过目前看来,中华重工体系发展太快,这些补贴手段,已经跟不上当下的形势,满足不了化解矛盾的需求。” 葛诚和金忠,都不是传统的读书人。 在场的传统读书人是余逢辰,也是几人中和燕王相伴时间最久,资历最深的人。 其实历史有时候很奇妙。 这三个燕王最亲信的人,按照和燕王关系深厚和相处时间来分,那么最长的是余逢辰,中间的是葛诚,最后是金忠。 而在朱棣造反的时候,最支持朱棣的反而是金忠,葛诚是反对,那么余逢辰则是用性命阻止朱棣造反。 如果不考虑成王败寇在后人心中的成见,换位思考,其实余逢辰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高义之士。 他在燕王面前拔剑自刎,用性命劝诫燕王不要造反作乱,成为危害国家霍乱百姓的凶手,力劝燕王名声大于得失,不要成为后世辱骂之人。 为什么要选择自刎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