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九章 朱棣流泪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你放心吧,孩子我会带好的。”

    最后。

    演员上台,严肃的念着稿子,新戏所演是真人真事,救人牺牲的士兵,是紫荆关服役的某某某,家在某某地方。

    在沉重的声音中,大幕缓缓的落下。

    “哗啦啦。”

    观众席上,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,朱棣主动起身,双手还在拍掌,不约而同的,观众们差不多同时起身。

    整个大剧院中,掌声经久不衰,响了许久,停了又响,等停了后再响。

    “这名牺牲的士兵,他的遗孀,命卫所要好好照顾,他的儿子大了些,调来王府当咱的侍卫。”

    朱棣悄悄擦了眼角,然后郑重的吩咐朱高炽,朱高炽当然点头如葱,没有表现出半点不合群的神情。

    或者是新戏的内容,更加符合百姓们的希望,毕竟上一回大火的新戏,内容不如这次的激荡。

    又或者大剧院的业务水平提高了,总之,士兵救人牺牲的新戏,反响要超过了以前所有。

    无数的人来观看,许多人看了一次又看一次,赵宏的好朋友,和他一样年轻的后生,一天看了三场。

    上午场,下午场,傍晚场,一天不停看了三回才念念不舍的回家。

    至于赵宏,他已经去了金州快一个月,过年也回不来,要到明年开春才能回北平。

    北平大剧院的新戏,在北平演出了整整两个月,第三个月的时候,奉命去各地巡演。

    赵寡妇一家,今年的年关,一家三口竟然分散到各地,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做。

    这在农业社会,是很奇怪的事情,但赵寡妇一家三口,竟然有些习惯,并没有太多的感触。

    正如朱高炽当初向朱棣所言,随着工业的发展,人们的时间会越来越“宝贵”。

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赵寡妇一家是特殊的,在北平是特例,北平还有很多人,生活在贫困线上。

    工业人口虽然递增,但许多工业人口,并不在中华重工体系的直接管理下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。

    这些工人,没有享受到社会资源分配的红利。

    调研司走访全北平,把报告递交上了朱高炽的台面上,朱高炽认真的翻阅。

    “北平人口在洪武二十四年,总人口为二百六十四万,乃至洪武二十八年,人口超过了三百万。”

    调研司没有实力亲自统计北平人口,数据来源于官府提供,所以调研司只能给出大致数量。

    官府实际给出的人口,其实还是两百六十余万,根本没有下力去统计。

    这些人口,其实是调研司自己估算出来的,更加不知道是否准确。

    朱高炽对三百余万的人口,其实并不算满意。

    因为他的胃口大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