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一章 趁势抢功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按照他的理解。

    张玉的意思是,朱棣故意用海运诱惑倭寇,明知道会有风险,可能让倭寇抢到补给船只,仍然坚持如此。

    倭寇因为获得了利,胃口也大了起来,所以才不约而同聚集,登陆干票大的。

    可有些勉强啊。

    这种事情太过缥缈,倭寇不聚集起来呢?不聚集起来,哪怕孙岩获胜,也不会能一口气歼灭一两千倭寇。

    而消灭几十几百的倭寇,又无法平息倭患,倭寇们可以换个地方继续抢劫。

    朱高炽觉得,张玉说的可能有道理,也可能是为了拍朱棣的马屁,才举出一个有些牵强的理由。

    但无论哪种心思,说明了张玉心中,态度已经靠近王府,这是好事。

    一场大胜。

    让燕王府的形势更好了。

    等众将离开后,朱棣特意留下朱高炽。

    “你对这场战事怎么看?”

    朱棣表情严肃。

    治理之功,长子的才能无需多言,可朱棣希望朱高炽上马能治军,下马能治政。

    对军事的见识,朱棣希望朱高炽和他治政之能一样突出。

    “儿子没有上过战场,对战争的具体形式,是没有经验的,所以不能轻率的插手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很谨慎,也没有隐瞒。

    朱棣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听。

    “儿子读书时,先生教导过善治人者能自治也,想要治理好别人,需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自从获得父王允许以来,儿子做事勤勉,从来不一意孤行,善于倾听下面的建议。”

    “远事蜂窝煤商会不提,近事如拆分密云铁厂,设蹴鞠队之事,皆出自下面的人的想法,也托付给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先生教导过的知人善用,了解别人的才能和品德,把事情交付给他们。”

    朱棣忍不住的微笑,心里十分的满意,长子有自知之明,令他更高看一眼。

    “孙岩的军事才能,金忠的谋略治理之才,儿子都是极为佩服的,所以对于辽东战事,儿子并不揪心,此事交付给二人,儿子自然就信任二人,无论结果如何,儿子都能接受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打胜了,说明儿子没有看错人,如果没有好结果,那么儿子就要反思,是不是自己用错了人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见到了朱棣的神色,知道朱棣很满意自己的说法。

    对于打嘴炮,朱高炽觉得自己不弱于人。

    至于识人之明。

    朱高炽觉得自己有,但不多,自己是穿越了,不代表才能也增强了,厉害的是自己的见识和对未来的了解。

    靠着这个优势,关于识人之明,他还真的不惧别人。

    别人靠经验猜能力,他靠结果得结果。

    靖难功臣的名单,后世学者大量的分析,底裤颜色差点都要翻出来,已经足够他这辈子用了。

    朱棣没有隐瞒自己对老大的厚爱,这也是他的教育之道。

    儿子做的好就给更多的权,做的不好就收权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