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四章 避开陷阱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几名男孩子,在地面寻找着什么,然后用手里点绕的木香,点燃后立马丢出。

    单个鞭炮的响声中,女孩子们躲在门槛后,掩着嘴笑的满脸开心。有胆大的女孩,甚至从哥哥弟弟们手中要过来,尝试自己燃放。

    “民间祥和之象,王爷可欢喜?”车厢里的朱能笑道。

    “自然是欢喜的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没有隐瞒自己的心思。

    王府从年前热闹到年后,登门等候拜访的人络绎不绝,从勋贵到武将,从官员到商人,从贤者到读书人。

    今日率性离开王府,权利的任性,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
    是为了充分了解当下的社会模式,为自己接下来顺利的社会资源分配。

    “北平两百六十万人,农户军户以九成计,为两百三十四万,大致为不到五十万户。”

    “以二十亩各色田计,每年大致收入在十两到十五两银子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年前年后走访了卫所,民户,对北平的社会迹象有了大致的了解。

    朱能跟不上朱高炽的思路,只能满脸傻笑。

    朱高炽也没失望。

    不懂才正常,懂就不正常了。

    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。

    明初的自耕农人口占比还算高,越往后期,自耕农越少,田地开始集中到地主阶级手郑

    大量的人口变为佃户,佃户的收入每亩田,平均比自耕农要少一半。

    这个变化很大。

    少了一半的收入,直接生活过得贫困,只能维持温饱,且没有继续应对生活的变化。

    不过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巅峰,无论制度还是技术,都碾压西方的。

    明朝经济的发达,例如汉人手中的作坊,哪怕在被征服的清朝,文明倒退之中,仍然能制造出最先进的大宗商品,受到世界的需求。

    这个前提,是国内有巨大的市场,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技术,跟海贸不相干。

    “回去吧。”朱高炽吩咐道。

    市场永远最重要。

    在世子府的书房,没有人会进来打扰王爷。

    朱高炽坐在案几后,用着细毛笔整理着笔记,结合自己推展一年的工业经验,开始排除心中的偏见。

    “后世不少言论,将民主等价于市场,市场等价于产权,产权等价于激励。”

    “似乎断言只要有了民主,即便没有大航海与美洲的发现,没有英国对全球纺织品和棉花市场的垄断,没有它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获取的巨大财富,没有它在殖民和开辟全球市场时所依赖的强大国家机器。”

    “以及对类似东印度公司的全球商业利益和垄断势力强大的军事保护,英国工业革命仍然可以发生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脸上露出了嘲笑,这些人可谓是盲人摸象。

    “他们甚至诞生了法。”

    “以中国的环境,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,这种“榨取性”的“专制”制度不可能导致一国工业化的成功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这种法过度美化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和它的经济功能。却忽视了西方列强自己当年亲身走过,那段对内外极度压榨,并不那么光彩的发展道路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