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高炽对王仁的印象不错。 上回的关于以钱代役的章程,以及路上高珍起,关于工厂借本给蜂窝煤作坊主的想法,在朱高炽看来,都是一些很聪明的思路。 王仁手里紧紧的攥着带来的章程,眼皮动了又动,只觉得身上有层束缚。 自己要不要表现的主动些。 会不会惹的王爷不满。 掌柜的怎么还不话,等着自己开口吗? “王爷,这是我写好的章程。”王仁突然起身走向前,把把手里的本子捧过去。 突兀的动静,不光吓了高珍一跳,连门口的年轻文书都往前走了几步。 回过神来的高珍,恨不得给自己两耳光。 “呵呵。”朱高炽笑了一声,伸手接过王仁手里的册子,王仁不知所措的楞在原地。 不知道是走回去坐下,还是继续站在原地。 册子里写的很详细。 有加入商会的八家蜂窝煤作坊,每个月的产量,工人人数,运作模式,大致的利润等等。 以及往其余州府开设新的蜂窝煤作坊,其中点出而多的生产方法。 换句话,就是分散建立作坊。 在每个州府都开设蜂窝煤作坊,大的州府,根据地理位置,开设多多家,每个县城开设一家。 全北平近两百州县,预计要开设到五百家蜂窝煤作坊,才能把商道完整的铺设开。 北平两百六二十万人,以五口一户算,为五十余万户。 根据后世的统计,南宋的城市人口,高达百分之二十二,在明朝为百分之十。 五万余户的城市人口,是蜂窝煤的用户主力,除去城市中不适用的群体,加上下级市场的补充,年销售额预计达到六万到八万两银子。 围绕这个新心蜂窝煤产业链,形成的作业人员的规模,会突破两千人。 一百斤煤块市场价三分钱,商会从煤矿统购,可以降到两分钱,蜂窝煤一半用煤块,一半用黏土,黏土成本低。 除去人工开支,运输成本,蜂窝煤的净利润将会达到四成。 按照这个章程的计划,如果完成后,比当前蜂窝煤的市场总量,增加了三倍。 朱高炽看完后,脸上露出笑容。 “你忽略了部分的市场。” 高珍和王仁露出疑问的眼神。 “工人也是城市群体。” 朱高炽笑道。 中华重工有几千名工人,等于几千户家庭,加上蜂窝煤的工人,以及矿上的群体。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。 创造消费群体。 农村的消费力虽然不如城市,但是当物美价廉后,也会产生不少的消费力。 农村一样会用火柴,煤油灯,化肥等等工业品。 “我朝的北平,当下底子薄,如果城市人口如宋朝,达到百分之二十,那么蜂窝煤的市场年产值,至少能达到近二十万两,再加上广阔的农村市场,有望突破三十万两。” “这个目标并不是难事,咱估计五年内就能突破。”朱高炽自信的道。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,城市人口达到了了百分之六十二点八。 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。 正好符合朱高炽举出的十人案例。 社会十个人,留下三个人种地,七个人投入到其余行业。 怎么缩短这个时间呢? 社会分配。 自己的身份,正好有这个资格分配社会资源。 所以五年内,让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百分之二十,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十,朱高炽认为并不是难事。 第(2/3)页